让家具更懂老年人的心

目前,我国养老需求呈现“9073”格局,即90%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,7%的老年人选择社区养老,3%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。居家养老仍是老年人最期望的养老方式。近日,市场监管总局发布《适老家具设计指南》,正是对这一需求的精准回应。该指南并非针对某一类产品,而是从系统层面对家具的颜色、结构、安全性、智能功能等提出全面适老要求,推动行业从“尽量照顾”转向“精准适配”。

为老年人设计的家具,应从视觉安全做起。家具色彩对比度不足,会给老年人带来很多“隐藏风险”。该指南提出,家具色调应温和,并与墙面、地面形成一定反差,以便老年人清晰识别边缘,减少磕碰情况的发生。这些细节看似微不足道,却十分关键。一条清晰可辨的桌边线,或许就能避免一次跌倒、一次受伤,其守护的不仅是安全,更是安心。

结构设计更人性化,才能带来真正的舒适感。该指南对家具高度、角度提出了可调节要求,强调边角圆滑、扶手防滑、坐垫可拆洗等。这意味着,老年人在起坐、倚靠、活动时都能获得更大的支撑和便利。对老年人而言,一把椅子是否好用,往往决定了其一整天的活动意愿;一个柜门是否容易开启,影响着其内心的尊严感。

智能化设计越简单,越容易贴近老年人的日常生活。“智能”的目的不是复杂、先进,而是好用和体贴。该指南明确提出,智能设备的操作提示要明确直接,流程要简洁,交互方式应适配老年人认知特点。这种理念有助于打破科技与老年人之间的隔阂,让他们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不被操作难度劝退。

功能配置与老年人身体状况的贴合,是实用主义的体现。针对各种家具,该指南逐一列明了适老化部件的配置建议:防滑脚垫、助起身装置、安全护栏、升降挂衣杆……这些要求都建立在指南制定者对老年人生理变化的深刻理解上。这些配置建议不仅让适老家具的使用变得轻松,也让家庭照护负担有所减轻。

以人体数据为依据,是规范化的进步。标准明确要求产品尺寸参考老年人身体特征,并给出推荐值。这为企业提供了精准指导,避免了产品制造“靠想象”、使用效果“靠运气”的尴尬局面。

该指南不仅是为老年人设定的“产品说明书”,更是一份推动全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。它将促使企业把老年人的需求嵌入研发流程,从市场导向转为需求导向,同时,该指南也有助激发企业研发新型产品的潜力。

该指南的发布只是开始,落地应用更为关键。让适老家具真正走进千家万户,仍需制度配套与政策推动。在老旧小区改造、家庭适老化改造、社区养老服务提升等场景中,有关部门应选择符合该指南要求的适老家具;在养老院、医养结合机构的家具采购中,该指南也可变为采购指南。

家具是“沉默的陪伴者”,也是生活质量的隐形基石。对老年人来说,一把好用的椅子能撑起一个安稳的黄昏午后,一个顺手的拉杆能帮他们实现生活自理。家具虽小,承载的却是老年人对生活的掌控感。指南的意义,在于把握这些细节,让老年人的生活变得更加可控、有序。 

相关产品

评论